近日网传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多名学生集体患癌,引发广泛关注。网传患癌的学生多是博士,在苏姓的教授课题组。
11 月 8 日 凌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对网传「多名学生患癌」事件作出回应。
「针对将患癌与实验室或者试剂接触进行关联的关切,鉴于个体癌症发生的诱因极其复杂,诚挚欢迎有关部门组织第三方机构做评估调查。」
事件的真相尚未可知,但毋庸置疑,在临床实验室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一些有毒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检验人更不例外,检验科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验科的危险也是「暗涛汹涌」。
虽然没有很好的方法完全避免,但是对潜在危险全方面了解,才可以更好的防范,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这些潜在检验人身边的职业致癌危险因素:
检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主要接触的就是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物质,这些物质均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是接触含有 HIV、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人瘤病毒(6、11、26、53、66、68 型等)、曲霉菌等感染性样本,如果操作或处理不当,就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另外,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中会产生大量生物气溶胶,生物气溶胶对于实验操作人员存在潜在的风险。
*致癌物分类标准:1 类致癌物:明确可以致癌;2 类致癌物:动物致癌,但是对人体是否致癌还需进一步研究;3 类致癌物:不确定能不能致癌,但是有致癌可能性。
有研究指出,因发生职业暴露危险事件导致检验人员感染上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某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 2012 年感染发生率高达 43.4%,在发生医院感染的全体医务人员中,检验科工作人员和检验科的保洁人员,分别占 30.19% 和 5.66%。
国内另一家医院对三年内(2011 年 - 2014 年)98 名发生职业暴露危险事件的检验人员做多元化的分析,发现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被采血针头刺伤(43 名)、被破损试管划伤(24 名)、皮肤黏膜被受检体液或血液污染(31 名)。因发生职业暴露危险事件所致感染的检验人员有 7 名,其中有 4 名检验人员发生创伤性感染,感染上乙肝的检验人员有 3 名。
检验科有多种大型仪器和设备,如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血凝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打印机、γ 计数仪等。这些仪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声和电离辐射。当环境噪音 60 分贝以上,就会危害我们的身体,甚至引起疾病。
噪声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均有不良影响,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尤其对心血管的影响较为突出。可导致末梢血管收缩,心动过速,血压变化及心电图异常。长期反复暴露在该种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血压升高听力减退等症状。
另外,γ 计数仪及其所使用的试剂产生的 γ 射线能够导致人体多系统损伤,造血器官是电离辐射的主要靶器官。
在医院消毒的众多方法中,辐射法中的紫外线消毒在医院空气消毒和物品消毒等均有很重要的应用。按规定,实验室应配紫外灭菌灯,可按 10~15㎡ 配备一支 30 W 紫外线灯。因此,检验科内紫外灯随处可见,每个房间均配备有紫外灯。虽然大部分紫外灯定时开启时间设置在凌晨,但是像急诊检验室这类需 24 小时安排检验人员值守的地方,不可避免会接触到紫外线。
传统紫外线照射除了能引起红斑效应(肌肤变红),还会导致核酸损伤,其损伤产物具有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可能会产生致癌作用,如皮肤癌;同时,紫外线辐射是多种眼部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白内障、光性角膜炎、气候性滴状角膜变性和眼睑鳞状细胞癌等。
下图 1 显示了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大多紫外光谱的暴露剂量安全值,图 2 是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协会 (ACGIH) 规定的人类照射不同照度紫外线辐射所对应的安全时间。暴露于紫外辐射下时:要注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超过图 2 所规定最大值的辐射下暴露照射。
图 1 根据 ACGIH 1999 -2000 规定的紫外辐射阈值限量 (TLV)
医院在处理医疗废水方面应用较多的是生物降解和化学药剂消毒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化学药剂有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因此,消毒中采用氯消毒仍然是医疗机构常用的净水工艺。此外,检验科工作区域的物体表面(含实验台面、生物安全柜、地面、桌椅等),一些病原微生物废弃样本的处理等,均需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和消毒。
近年来研究之后发现氯消毒在氧化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反应过程中发生取代反应,可以与废水中有机物结合生成氯代有机物,正是这些氯代有机物经过动物实验被证明具有致癌、致畸效应。
除了含氯消毒剂外,检验科使用和保存着多种化学试剂,如 24 小时尿液检验(尿酸、尿蛋白、尿电解质定量等)常用的防腐剂就有甲苯、甲醛等;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Pandy 试验)需使用苯酚试剂;其他涉及到的化学试剂,如二甲苯、过氧乙酸及其他挥发性消毒剂。这些化学试剂大多都具有毒性、刺激性、腐蚀性和易燃易爆性,对人体存在着潜在危害。
美国 NIOSH《危险化学品职业安全与卫生指南》关于苯的管理中提到,急性吸入苯已引起过神经炎症(多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抑郁及心脏敏感性增加。慢性接触苯已引起厌食及造血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甲醛还具有致敏、诱变及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
根据 GB/T16127-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规定,甲醛的标准限值为 0.08 mg/m³。据一项研究显示,新装修房屋室内环境空气中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甲醛污染,最高浓度为 0.563 mg/m³,超过国家标准的 7 倍,甲醛浓度的超标率为 83.33%,因此房屋装修后保持有效通风 5 个月再入住为宜。新建实验室装修后同样存在此类甲醛超标问题,需慎重对待。
寄生虫学是检验的必修科目之一,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见抽血查疟原虫、查粪便寄生虫的项目。寄生虫是一种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作为影响公共卫生环境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一直以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而备受关注。
但鲜为人知的是,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会引发感染性疾病,且寄生虫能够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如血吸虫、肝吸虫、毛滴虫、疟原虫等。
恶性疟原虫感染可诱导 B 细胞增殖,触发伯基特氏淋巴瘤病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有关,曼氏血吸虫、眉公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也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存在病因学关系。泰国肝吸虫和华支睾吸虫能够引起胆管癌。 毛滴虫感染与患者总体前列腺癌风险有关。
生物安全是检验人员在进行临床检验工作期间一定要遵守的原则,检验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检验水平及安全防范意识,医院管理部门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工作加强管理,以减少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及潜在危险事件的发生。
[1] 秦小玉。浅析我院检验人员在进行血液检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 [J]. 当代医药论丛,2015 (14):1.
[2] 王慜杰,李学祥,韩彬彬,等。接触肿瘤患者样本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分析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 28 (17):3.
[3] 夏维军。影响基层医院检验人员健康的因素及保护措施 [J]. 中国医学创新,2010,7 (23): 178-179.
[4] 王永红。检验工作的职业危害和保护措施 [J]. 实用医技杂志,2007 (29):4033-4034.
[5] 黄飞,张梦迪,么鸿雁,等.222nm 紫外线消毒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 [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3.
[6] 严雯璇、邓智敏、张凌、倪伟。紫外辐射消毒产品技术与应用 [J]. 中国照明电器,2020 (10):13.
[7] 孙萌,孙颖,张基嵘。浅谈紫外线 (UVC) 消毒技术在处理医疗废水方面的应用 [J]. 内蒙古中医药,2009 (3):3.
[8] 张敏,石春兰,杜燮袆,等。美国 NIOSH《危险化学品职业安全与卫生指南》之四十九 —— 苯 (人类潜在致癌物)[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 (2):6.
[9] 董微巍,赵绪。延吉市新装修居室空气中甲醛污染调查与分析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4):1.
[10] 朱予超,陈佳。寄生虫致癌与抗癌的研究进展 [J]. 生命的化学,2020,40 (03):396-402.
下一篇:水质亚氯酸盐检测仪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