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氯酸盐是一种能够阻滞甲状腺从血浆中摄取碘离子,或促使碘离子从甲状腺内释出的物质,甲状腺内碘有机化缺陷的患者进行过氯酸盐排泄试验,进入甲状腺细胞内的高氯酸离子将置换细胞内未被有机化的碘离子,并促使后者排出。
对于甲状腺内有机化缺陷的患者,口服过氯酸钾或静脉注射过氯酸钠后,摄131I率较服药或注射前显而易见地下降,为阳性反应。这个实验对某些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如耳聋甲状腺肿综合征,这种疾病是由于碘化酪氨酸偶联缺陷所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服用硫氧嘧啶类药物后,有时也会呈阳性反应。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由于甲状腺摄取的碘化物与酪氨酸结合有障碍,过氯酸钾排泌试验常显示阳性反应。
参考资料:蒋健,张一鸣,董一善,何浩明主编,内分泌疾病的检验诊断与临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7
人体的排泄,包括排便、排尿、排汗等。促进排便的方法,首先要从饮食上进行调理,要注意规律进食,每天保证一定的饮食量,避免过分节食,多喝温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泄。每天保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刺激胃肠蠕动,也可以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排便很难的患病的人能适当多喝酸奶,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排便。便秘患者在生活调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比如麻仁丸、聚乙二醇4000散,必要时也可以通过观察促进粪便排出。
药物在体内经吸收、分布后,最终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由肾脏排泄,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所以一般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肾脏进行排泄。2、胆汁排泄,许多药物经肝脏排人胆汁,由胆汁流人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3、肝脏排泄,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可形成肝肠循环,如洋地黄毒苷在体内可进行肝肠循环,使药物持续作用时间延长。4、乳腺排泄,乳汁偏酸性一些弱碱性药物,如、阿托品等,易从乳汁排出,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慎重,以免对乳儿引起不良反应。5、呼吸道排泄,挥发性药物还可以经肺部从呼吸道中排出。
目前临床上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以苯溴马隆和丙磺舒为代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它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抑制尿酸盐在肾小管的主动再吸收,增加尿酸盐的排泄,以此来降低血中尿酸盐的浓度,可以缓解或者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已形成尿酸盐的结晶溶解。由于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是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所致,所以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适用人群也较为广泛。其中苯溴马隆和丙磺舒这两类药物,在使用时要注意多饮水,同时要使用碱化尿液的药物。建议服用这两类药物期间,初期饮水量不要少于1500-2000ml\/d,而且促进尿酸排出体外,以免排泄的尿酸过多而在泌尿系形成结石。使用此类药物之前需要测定24h的尿酸排泄量,如果24h尿酸排出量已经增加或者合并泌尿系结石,应禁用此类的药物,而且在溃疡病以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当中,也是慎用此两类药物。
如果的排泄物有出血,多是指的分泌物有出血,在这种情况下,要警惕有没有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能,比如子宫内膜癌,还需要仔细考虑有没有宫颈病变的可能,比如宫颈的癌前病变、宫颈癌、宫颈息肉等,还应该要考虑是否有炎症的可能,比如炎症、宫颈炎症等。另外,还应该要考虑是不是生理性的出血,比如排卵期的出血。如果是大便的排泄物有出血,考虑是否有痔疮等。如果是小便出血,要考虑是否有泌尿系统的结石、泌尿系统的感染等。
人体尿酸正常排泄途径为泌尿系统和肠道。尿酸为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嘌呤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其被代谢成尿酸后,绝大部分由泌尿系统以小便形式排出体外,剩余部分通过肠道由大便排出体外。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而言,应当保持大小便通畅,给尿酸有利的排泄途径。一方面,患病的人能适当的增加饮水量,有助于保持大小便通畅;另一方面,患者能适当进食绿叶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植物纤维有助于刺激肠道运动,保证大便通畅。此外,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服用降尿酸药时,也应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大小便通畅,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药物疗效。
尿蛋白排泄正常范围是,24小时尿白蛋白的排泄在30-299mg,或者尿白蛋白的排泄在20-199μg\/min,通常情况下,对尿蛋白排泄率的测定是判断肾脏早损的比较敏感的指标。进行尿白蛋白排泄率测定时,通常也有必要进行尿白蛋白的测定,正常的情况下,尿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是,男性小于250mg\/g,女性小于355mg\/g,对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病人,即使尿蛋白的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也有必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以及尿蛋白排泄率的测定,及早发现存在的肾损伤,给予合理的治疗,可以逆转。
血清中的肌酐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正常人会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男性是53-106μmol\/L,女性是44.2-88.4μmol\/L。血清中的肌酐来源于机体自身所有的肌肉代谢和外源性蛋白质摄入,经过机体代谢而成。当然肌酐也有排泄,主要是通过尿液排泄和肠道的排泄。尿液排泄占肌酐排泄的90%以上,肠道排泄在平时只占不到10%。当到达了尿毒症期,这种尿中肌酐排泄严重降低的时候,胃肠道肌酐的排泄才能上升,逐步升高至整个肌酐排泄总量的40%左右。所以说主要是肾脏通过尿液排泄肌酐,次要的是通过肠道的粪便来排泄肌酐。
人体内的胆红素,是由于血红蛋白经过经过吞噬细胞吞噬以后,而分解为胆红素、铁元素和珠蛋白。此时的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也称为游离胆红素。其在肝内通过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以后,生成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经过人的胆管排入肠腔以后,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之下,分解为无色的尿胆原以及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经过粪便排出体外,有小部分尿胆原在肠道被重吸收以后,经过门静脉回流入肝脏再次分泌入肠道,这称为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另外,对于小部分的尿胆原来说,经过体循环经过肾脏代谢由肾脏排出到体外,称为尿胆素。胆红素的排泄对于人体的正常状况来说,属于正常,胆红素处于1.7-17.2umol/L之间。
尿钠排泄分数又叫滤过钠排泄分数,其用来代表肾脏清除钠的能力,是根据肾脏的滤过率、尿血浆钠浓度、尿血浆肌酐浓度以及尿量,通过一定计算公式而得出的一个数值,在临床上大多数都用在肾衰竭时的鉴别。急性肾衰竭时由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比如由严重创伤、挤压综合征、严重出血、感染性休克、毒素作用所导致的肾小管坏死,通常滤过钠排泄分数常大于1,而肾前性少尿者常小于1,所以本项检查主要是对二者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尿酸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肾脏排泄,另一种是通过肠道排泄。大部分的尿酸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尿酸是食物中嘌呤代谢的产物,血尿酸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后,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由远端小管分泌到尿液中,最终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假如慢慢的出现了肾功能损伤,尿酸的排泄障碍出现有问题以后就会导致血尿酸增高,往往就会诱发痛风。尿酸另一排泄途径是通过肠道排泄,在尿酸排泄里面是占少部分,肠道主要是通过最终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对于尿酸升高建议要低嘌呤饮食,对于海鲜以及动物内脏,还有大荤的汤都应该予以避免进食。
当血中尿酸升高的时候称为高尿酸血症,升高的尿酸可以沉积在组织下,形成高尿酸结节。尿酸结节在释放入体内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无菌性炎症,造成痛风的发作,解决高尿酸血症有两个问题:第一、控制摄入;第二、增加排出。控制摄入包括外源性摄入以及机体内自己产生的尿酸,增加机体排出主要是增加尿路的排出。临床上常用的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有苯溴马隆,商品名叫立加利仙,这个药物是竞争性的抑制尿酸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合位点,能抑制尿酸回吸收,促进尿酸的分泌。当然有些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尿酸分泌,例如小苏达,起到的作用是碱化尿液,使尿液呈碱性而使尿酸溶解度增大,促进尿酸的排泄。
酒精主要是通过喝酒进入体内,酒中的有效成分是乙醇,乙醇又叫酒精,酒精是乙醇的别名。喝酒后酒精从嘴里经过食管到达胃内,再经过胃进入肠内,酒精在胃肠道内经过半小时到三小时的时间,就能全部被吸收进入血液中。吸收进入血液中的酒精,约10%可以随着尿和呼吸排出体外,所以刚喝过酒的人可以从呼出气体中闻到酒味。剩下的约90%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到达肝脏的酒精约有80%,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变成乙醛。另外20%通过其他途径转变成乙醛,大部分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乙酸,乙酸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随呼吸和尿排出体外。
黄疸主要是靠大便排泄的,有黄疸主要是指身体里的胆红素水平过高,从而引起皮肤的黄染。所以对于黄疸的排泄或者是消退,主要是指的胆红素的排泄或者排出体外的过程。胆红素绝大部分是通过大便,也就是随着大便排出体外,还有一些少部分的胆红素可能通过尿液排出,但总体其实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对于有黄疸是必须要格外注意大便情况的,比如说有些孩子排便特别少,甚至很久不排便,这时候往往黄疸水平会比较高,黄疸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如果他有正常的排便,一般黄疸可能都在一个比较正常的范围内,让他多吃、多拉也是有助于黄疸的排出或者胆红素从身体中排出,所以对于黄疸主要是依靠大便做排泄。